79学习网
为考证人服务

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谁提出的

王安石字介甫,号半山。

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谁提出的

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,同时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,这双重的身份对于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都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,这同时也影响到“宋调”的发展。

“宋调”由欧阳修、梅尧臣、苏舜钦等人确立,到王安石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再到“苏黄”(苏轼、黄庭坚)时期“宋调”趋于成熟,这是一个发展脉络,王安石是中间十分重要的一环。

王安石主张诗文要“有补于世”,即要以“适用”为原则。他早期的一些诗歌题材着重关心民生疾苦,关注社会现实,以这些题材入诗本身是与诗歌的体式有矛盾的地方,因此上这些早期诗歌在艺术性上略显逊色。

王安石的诗特别注重人文意象。人文意象是典型的宋诗的特点,而非唐诗的特点。

王安石流连书卷,博闻强记,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人文意象,一些和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出现在他的诗中,比如笔墨纸砚等这些就不必说了,而许许多多的自然意象也被他赋予了一种人文内涵。

王安石擅于挖掘自然意象的人文内涵,从而推动了“咏物诗”的发展。宋代典型的“咏物诗”正是强调这种自然意象的人文性,单纯地描摹物象是不被赞赏的。宋诗这一特征的形成,在王安石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阶段。

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《梅花》

梅花

宋 王安石
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
本首绝句就是强调了寄寓在物身上的一种人文化的品格精神。一株梅在墙角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是粗陋的地方绽放,散发出阵阵幽香。这么一个简单的物像,但是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一种不惧他人眼光,不计恶劣环境而坚持自我、坚守内心的孤高人格的魅力。

这就是诗人对自然意象的人文挖掘,或者说这是一种有意的赋予,而这种赋予也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接受。

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王安石一首描写杏花的诗,看看诗人是如何赋予一株植物以高尚的人格的。

北陂杏花

宋 王安石

一陂春水绕花身,花影妖娆各占春。

纵被春风吹作雪,绝胜南陌碾成尘。

陂(bēi),池塘。

本诗第一句,写杏花临水、水绕杏花,为第二句作了铺垫。

第二句紧承第一句,写花形、花影。岸上杏花、水中的倒影是那么妖娆美丽,她们是春日的焦点,是春景的浓缩,是春天最好的标签。

第三句,诗人用“纵被”领起,第四句,又用“绝胜”来呼应。

春风乍起,将娇美的杏花吹拂,一派“落英缤纷”,纷纷扬扬的花瓣如雪花般飞舞。诗人只用七个字,就勾勒出落花似雪的凄美场景“。

在诗人笔下,第四句中的“南陌”与“北陂”形成了对照。“陌”本意是小路,诗人们多用“陌”来指代郊外游春之处。例如李白有这样的诗句:“白玉谁家郎,回车渡天津。看花东陌上,惊动洛阳人。”欧阳修所做《浪淘沙》中也有这样的描写,“垂杨紫陌洛城东。总是当时携手处,游遍芳丛。”

回到本首诗,“南陌”,从诗意上来说是游人如织的赏花踏青之处,生长在这里的杏花,被赏玩,被攀折,当零落之时更甚乎是被践踏。而“北陂”则明显是一处冷清之地,很少有人涉足,长在这里的杏花则生出一种孤芳自赏之意。

了解了“北陂”与“南陌”的含义,我们再看第三、四两句的“纵被”与“绝胜”,诗人用两个虚词,在那落花如雪的凄美场景增添了几分孤傲与倔强,一个孤芳自赏,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了。而这也正是诗人耿介忠正的人格写照。

本诗对仗精工,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以议论为主,但是议论中又含有丰富的情感表达。以议论入诗,这一点也是典型的“宋诗”特征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79学习网 »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谁提出的
分享到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 

79学习网

为考证人服务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